服务热线:

0596-2055007

弘道立德 以医济世

海峡道医文化网

发展中医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是什么?
98913
0

科学和西医在二十世纪传入中国以后,随着儒家文化退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失去母体文化支撑的中医也就丧失了独立自主发展的主体性,在科学主义主导的现代西方文化环境中逐渐陷入扭曲地被动改造状态。中医主流学界和医政管理部门按着西医的发展与管理模式,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研究、诊疗以及管理的现代中医形态体系。中医在这种异质的枷锁中走向前所未有的式微和边缘化,从业的中医家队伍相比民国时期大幅度萎缩,而大量中医家在临床诊疗中中医思维淡化、诊疗手段西化,几乎异化为三流的西医。面对中医日趋西化,中医主流学界和医政管理部门近些年开始提出按着“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去发展中医,希望以此扭转中医当下的式微与边缘化状态。

“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提出标志着中医对自我身份的反思与认同,即由原来自发的被动改造状态走向自觉的自主发展状态。由于受到强大的科学主义时代精神的影响,中医要想实质地走向自觉发展状态,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中医首先需要进行自我认识,通过与西医发展的历时性比较,根据内在的元理论框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总结出“自身发展规律”,然后才能走向健康地发展。那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有哪些?纵观中医发展史,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

甲、中医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儒道文化环境里才能有效发展。

每一种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然在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里与其他同质的文化部门之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是在上古六经构成的文化氛围中发生出来的,并与易家、儒家和道家等中国固有文化之间具有同根同源的关系。正是这种同根同源的关系使得易家、儒家和道家文化在自己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地为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无尽的资源,继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上古六经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环境,它们在民间的普遍存在是支撑中医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笃信科学主义的中医主流学界和医政管理部门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中医与中国古典文化之间不能分割的联系,极力主张中医要像西医那样不断地吸收现代科技和西医发展的成果,将中医的发展强行建立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西医之所以能与现代科技与时俱进,是因为西医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同根同源,比如西药就是在近代化学提取与合成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像西医的创新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样,中医的发展也离不开上古六经、儒家和道家等中国固有文化所营造的文化环境的复兴,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同样需要返回到中医和儒道文化经典那里才能开辟出新天地。

中医主流学界不顾中医发展的这条基本规律,盲目地将中医从其母体文化中孤立出来,然后将其纳入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序列中进行考量与发展,已经给中医家队伍带来严重的西化。由于远离了中医和儒道经典,长期浸淫于西医理论的学习和实验室研究,现代中医家队伍的中医主体意识已经淡化,诊疗手段也以西医化验检测方法和西药为主。中医在过去千万年以来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上古六经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固有文化所营造的文化环境,那么在现在和未来中医的存在与发展同样离不开这样同质的文化环境。离开了这个同质的文化环境,中医就会发生变异以致走向消亡,历史正在印证这个铁律。

乙、中医基本理论具有自洽的稳定性,创新集中在临床理论领域。

中医主流学界始终绕不开科学主义的心魔,总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西医的发展状态去要求中医。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西医基本理论的创新,进而带来了西医临床理论的发展。中医主流学界盲目地效仿西医这种发展状态,企图引进现代高科技推动中医基本理论的创新。这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行为显然没有考虑到两种医学发展的规律有着本质的不同。西医之所以始终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是由其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特征决定的。西医本着原子主义的哲学理念对人体进行还原性地认识,将其按着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分子以及量子逐级解构,为现代科技认识这些抽象实体提供了无限可能。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研究这些孤立的抽象实体的实验环境越来越丰富,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抽象关系和对应的理论也就层出不穷。所以西医理论会随着科技创新而不断地否定原来的理论,看似始终处在创新与进步的过程中。

中医理论分为基本理论和临床理论,基本理论包括气、阴阳五行理论及其应用于人体而形成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理论等;临床理论则自东汉张仲景创立经典的伤寒学派开始,历经温病学派、扶阳学派等众多学派的创新与发展。为何中医的基本理论不能像西医基本理论那样始终处在否定之否定的创新状态?这是因为中医基本理论源自对自然的取象比类,阴阳五行理论是古人对天象和物候历经两千余年的观测总结而成,只要日月五星构筑的宇宙图式不变,阴阳五行理论就不会过时,而中医基本理论就不会被革新,处在自洽的稳定状态。与中医基本理论不同,中医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临床,由辨证论治而形成的个性化诊疗始终处在动态的创新之中。中医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开出具有特定针对性的处方,这个过程需要中医家去创新。中医家在长期的个性化创新治疗某类疾病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又会进一步提炼成具有普适性的临床理论,成为大的中医流派或者学派。

从上可以看出,中西医理论有着不同的创新特征,西医始终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对基本和临床理论进行否定之否定的创新,而中医则是在稳定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不断地通过个性化治疗途径创新临床理论。个性化诊疗特征的创新不是依赖于科技,而是需要中医家提升辨证论治的能力,也就是自身的智慧。中医主流学界不明中医的创新特征,企图利用现代科技去创新基本理论,继而去重构中医发展模式,不仅没有创新出有价值的成果来,就是自己的中医主体意识也被侵蚀殆尽。

丙、中医与中药具有不可分离的整体性,中药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发展。

作为中医临床主要的治疗手段,中药始终没有从中医临床中独立出来。古代医家在诊疗疾病的同时,往往依据患者的病情自制丸散膏丹和其他简单的制剂供患者服用,并一直在临床上进行指导。自从西医西药传入中国并成为主导医疗服务体系之后,医政管理部门按着西医药的管理法规来管理中药,效仿西医和西药两分的状态把中药从中医中分开。教育方面,将中药的鉴别、炮制以及制剂从中医临床专业中剥离出来,单独设置中药专业;研究方面,设置中药科研院所专门从事中药的化学分析与新药西制的工作;管理方面,中医院实行科室与药房独立的制度,出诊的医家不知自己所用的中药质量、药性情况,也不能自制丸散膏丹。

中药从中医分离出来后,对中医家和中药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中医家由于不熟悉自己所用中药的质量状况,一旦遇到疗效不佳或者医疗事故,就难以判断辨证施治过程中的症结所在,继而影响中医家临床水平的进步。对于中药而言,医药两分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中药西化,包括中药西研、中药西制以及中药西用。中药西研需要做大量的动物实验,浪费人财物力;中药西制改变了中药药性,降低了中药疗效;而中药西用脱离中医临床的辨证指导或者不能灵活应用于临床,不仅降低临床疗效,还产生西药那样的毒副作用。比如龙胆泻肝丸的肾毒性反应就是中医与中药分开的结果。龙胆泻肝丸在不经辨证的情况下,仅是根据药理像西药那样机械地使用,患者长期服药必然会导致肝肾毒害。中成药的肾毒性作用本不是中医药的错,恰是中药西用带来的危害。

丁、中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自学与师承,行业准入自由无门槛。

西医属于实验医学,学习和研究西医西药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训练才能实现,而只有规模化的学院才具备开展各式各样的生理、病理、药理和毒理实验的条件。与西医理论的来源不同,阴阳五行理论来源于古代天文官对天象、物候长期的观察,中医基本理论则是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和取象比类思维认识人体所得的系统知识。学习中医者只要依据学习的基本理论,然后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和人体进行直观地观察,就能还原建构理论的经验,进而深入地把握对应的基本理论。正是中医基本理论的这种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其更适合自学或者师承,而不像西医那样受制于实验。纵观古代中医发展史,中医的教育与传承一直是靠自学和师承这两种途径。不管是自学还是师承的中医家,都能在本地自发地自由行医,不受任何官方限制。由儒家和道家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化为中医的生存与发生提供优良的土壤,加上自由的行医环境,使得中医在民国以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中医学院教育只是近代的产物,是中医主流学界在为中医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效仿西医院校教育而建成的。民国时期的中医主流学界受到科学思潮的影响,在开始筹建中医学校的时候就怀着促进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所以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具有西化的先天性缺陷,导致现在越来越严重的异化性的西化倾向。现代中医医疗行业的准入制度也完全效仿西医,为中医院校教育量身定制,规定能够单独行医的中医家必须通过学院派中医组织的执业医师考试,所以中医院校成为中医教育的唯一途径。西化的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垄断了中医教育,导致大量毕业的中医生出现严重的思维西化和临床实践弱化,他们难以进入临床或者进入临床后很快就会转化为西医,使得现代中医家队伍并没有随着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医生毕业出现增长,而是不断地萎缩。中医主流学界违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也受到应有的惩罚。

戊、中医的诊疗机构适合个体诊所,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

中医的诊疗机构自古就是以个体诊所的形式存在着的,大多是在家直接行医,具有因地制宜的便利特征。但是现代中医却采用像西医院那样的规模化诊疗和服务机构,走向了为追求高额利润而存在的西化状态。西医诊疗不像中医那样是由一个医家全面完成的,而是有着具体的分工,需要挂号、诊断、治疗以及服务等多个环节相互配合,这种详细分工的特征决定了西医必须以规模化的医院形态出现,而且每一个过程都要花费患者大量的费用。规模化的机构形态带来了高昂的医疗成本,而高昂的医疗成本催生了高额利润,否则这种规模化的诊疗机构就难以维继。

中医采用西医院这样的规模化诊疗机构时,同样需要高昂的医疗成本,并追求维持生存的高额利润。但由于中医“简便廉验” 的诊疗特征明显弱化了其相对于西医盈利的优势,使其与高昂的规模化投资极不相称,这就导致了各个中医院被迫走向西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引进西医仪器和诊断技术,开具西药和提供西医治疗,并要求中医院患者象西医院患者一样住院。中医院的存在同时导致各个地方医政管理部门限制中医个体诊所的存在,这样中医院就从中医的终端服务上推动了中医的西化。

  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是由其内在的元理论框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决定的。不管中医所处的时代是古代还是当下或者未来,我们只有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医进步与发展。如果按着现代科技的要求去扭曲中医的发展状态,只能推动中医走向异化性的消亡。

(本文选自《中医是什么》第六十四问)


15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0596-205500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电话

0596-2055007

二维码
线